在红旗下长大

期次:第402期    作者:学记团 熊璐洁   查看:37

  9月3日,在长沙,提前返校的我在参加完早上九点钟的演讲培训后匆匆赶回宿舍,路上经过一家小卖部时,被央视主播的声音所吸引,定睛一看才发觉店里唯一的一台电视机正在直播“9.3阅兵”节目,收钱的老板和还在挑选食品的顾客都纷纷停下手中动作,看着习总书记发表讲话。在这一刻,天安门城楼前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以最优美的姿态、最鲜艳的色彩见证历史沧桑后腾飞的祖国蛟龙,而此时,在红旗下长大的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一代。
  9月4日,在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驱动下,我毅然买了前往韶山的动车票,踏上一段追寻红色记忆的旅程。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在父母的墓前献上松枝,并与乡亲们叙旧。深夜,招待所的电灯坏了,毛泽东便在煤油灯下写下了《七律·到韶山》。那时,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天灾人祸,陷入困境,但毛泽东仍然在故乡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纵使我们没枪没炮,也要以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进攻;我们没药没粮,也要含着最后一口气,永不低下骄傲的头颅;我们再难再苦,也能在漫天硝烟里杀出一条血路。那么,今天这暂时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中学课本里毛主席的诗词热血豪迈,我却难解其万分之一。当我走过毛泽东纪念广场、毛泽东故居、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峰后,我才感叹在历史的转折点、国家的兴亡期里,被命运选中的革命先辈们背负着驱逐外敌、恢复中华的使命。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为抗战老兵敬礼的图片点赞,被全国各地中华儿女以各种方式抒发心中爱国之情所感染,其中的一条关于怀念周恩来总理的微博令我动容:“当年送您的十里长街,现在已是十里繁华。开国大典上,您说飞机不够,要多飞几遍,现在要多少有多少。”
  战争的火药味弥散在我五官无法记忆的年代,历史的图片资料裸露的是触目惊心的伤痛,它们无不在告诫人们:勿忘国耻,方得心安。哀鸿遍野、血流成河的满目疮痍在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里娓娓道来,丧亲之痛穿肠过,五星红旗浴血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不谙世事的年纪里,我还曾抱怨过学校每周一需要早起升国旗的例行事务,现在回想起来小学时,瞪着圆圆的眼睛,用最大的分贝“吼”出每句歌词,胸前的红领巾是与五星红旗一样的色彩。到了初高中变得散漫、懒惰,总是应付似的跟着背景音乐从头唱到尾,固执地仰着脖子,让视线沿着国旗杆攀上蓝天。现在的我,很少有机会在红旗下瞻仰、歌颂的机会,因此更加珍惜、更加怀念。奥运会节目里响起的每一次国歌,颁奖台上每一次徐徐升起的红旗,都牵动着我每一根滚烫血液的神经。或许就像在游泳世锦赛夺金的“90后”小将宁泽涛,标准的敬礼,眼角噙着泪水一般,在红旗下长大的我们这一代,对国家、对民族有着烙有新时代特征的情结。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红旗下出生,红旗下成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