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教授谈方言保护:打响方言保卫战

期次:第406期    作者:学记团 李文皓 向云云 张亚男 王 琪   查看:344


3月19日,绥宁关峡大园村,胡萍在做方言调查。

人物简介:胡萍,我校政法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湖南省知名方言学者,自许为“田野调查工作者”。她长期从事汉语方言的调查与保护工作,对语言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博士时师从著名方言学家湖南师范大学鲍厚星教授,博士后的合作导师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复旦大学的游汝杰教授,在两位导师的悉心带领和指导下,在汉语方言研究的这条路上,她一路走来已近20年。



  2015年12月25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南工程项目在长沙正式启动,胡萍被聘请为该工程项目的核心专家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属于怀化、邵阳、株洲3个地区的4个项目点调查、成果预验收等工作。这是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语言保护工程,这个工程试图留下方言世界的标本。而胡萍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片物产丰富的森林。2016年4月15日,记者有幸采访到胡萍教授,聆听了她关于方言保护的经历和见解。

无人传承,方言文化濒临消失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以及经济政治的不同,北方是中国的官话区,所以在大多数地方,他们的语言差异性不大。然而在南方,使用更多的是差异化的方言,比如客家话、湘南土话、湘西的乡话、湘西南的苗瑶平话等。南方崇山峻岭、沟壑纵横、丘陵众多,过去,由于地理阻隔造成的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各地方言的独立发展,也造就了“十里不同音”的文化现象。今天,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频繁流动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得这些方言逐渐趋向于衰退和濒危的境地。
  方言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的减少。一般人觉得语言只是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从而对某种语言有一些偏见———方言次于普通话。于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更趋向于让小孩接受普通话的教育,使得代际传承减少。更为危急的是,年轻人得不到足够的方言学习环境,形成的语言断层,使方言以每12天消亡一种的速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方言独特文化魅力,句句彰显故乡真情
  方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心脏。在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一个苗寨,穿衣被称为“着(zhuo)衣”,穿裤是“缚裤(bo gong”,穿鞋是“蹋鞋”(da hai)。现在,这三个动作我们现在都只用一个“穿”字,就带动起关乎所有穿着打扮的宾语,而方言却能够细腻地精确地展示一个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民族情感。同时,方言也为我们搭建了连接古今的桥梁。缚裤(bogong)中缚在今天念(fu),这是因为“古无轻唇音”特征的遗留。“走”在湘南土话中是“跑”义,而“行”在湘南土话中才是今天的“走”。湖南的乡村有“赶墟”的习俗,因为“墟”在古代的意思是“集市”……本土的音,是最能串联起一个族群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针线。

方言保护,任重道远
  胡萍这些年来,一直奔波在保护方言的前线,她带着她的团队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寨,听了一个又一个方言背后的故事,感受着一个又一个地方的故土文化。在苗寨调查时,一位村民曾腾出给女儿的婚房让胡萍老师一行人驻扎。作为方言保护者,他们更是接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礼遇。方言保护不但是这些专家学者的工作,而且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心愿。
  方言保护是当下较为重要的任务。胡萍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人们语言理念的固化———认为语言仅仅是用于交流,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学习和传承方言,方言保护工作刻不容缓。由于方言保护工作的繁杂,各个省份、城市和地区都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对地区分点开展方言保护工作。湖南省是我国第一批开展方言保护工作的省份,今年湖南的专家组计划对湖南近21个点进行调查研究。”胡萍目前主要负责属于怀化、邵阳、株洲3个地区的4个项目点调查、成果预验收等工作。
  方言保护的重要性逐步被更多人关注,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及知名人士加入到了保护方言的行动之中,汪涵便是其中之一。他启动了湖南方言调查“響應”计划,在他看来,人们现在可以看到曾国藩的字,可以欣赏到利苍的印章,但听不到他们讲话了。我们今天可以录到一个100岁的长沙人说话,而50年之后,却录不到一个150岁长沙人说话。时间的推移增加了调查项目的残酷性。胡萍也参与了该计划。

方言保护的关键,离不开传承与使用
  语言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资源。只要能表达一个民族的情感的语言,就都是完美的。如果人们能够转换对于语言的理念,便会发现方言的重要功能,那么家长便会让他们的孩子一边接受现代教育,一边去传承这些属于民族自身的语言,继承当地文化。年轻人如果还会说方言,那么方言会一直传承下去,而不是让方言随着我们的父辈、祖辈的离去而消失。保护方言和普及普通话并不冲突,可以双管齐下。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方言呢?胡萍强调,首先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保存和保护。保存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研究、学术型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专业保护,像录音、视频、使用国际音标记录、建立语言文化保护馆等,这一系列的专业性工作便需要专业人员来支持。而保护是一个大概念,是社会性的,是每一个人都要做的事情。奔波在保护方言前线的胡萍认为方言保护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
  最好的保护是使用,“让年轻人说”是语言传承的关键。加强对青少年的方言教育是最直接的方式。目前,上海市已经将沪语列入了小学阶段的教学范畴,让孩子们从小就得到方言的学习。同等重要的,是塑造一个方言的生存环境。比如,在家庭中尽量多的使用方言交流,常回家看看,回到故乡后“入乡随俗”说乡音。对于青少年来说,我们可以积极运用网络、语言类节目等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形式,让方言驻扎在他们脑海之中。

保护方言,全世界都在行动
  放眼世界,每个民族都在努力保护自己本来的语言,传承自己特有的文化。对于语言的研究保护,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立法《美国土著语言》对方言进行保护。同时也提出了克林顿专项保护,表现出对土著语言的极度重视。澳大利亚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澳大利亚政府在殖民时期,将在校儿童集中起来,以强制态度不允许他们学习母语。后来澳大利亚政府对他们曾经的做法向国民表示道歉,并作出了赔偿,因为他们剥夺了儿童学习母语的权利。保护方言并不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世界人民的事,唯有我们转变观念,将方言当作故土的文化载体,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多年后回乡,当长辈们都在用方言交流时,希望我们不至于把它当作一门外语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