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整版报道我校项文化教授和会同生态站

期次:第414期    作者:本报记者邹 敏   查看:175

  本报讯 5月12日,湖南日报“走近科学家”栏目以“项文化:‘倾听’深山杉树声”为题,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我校项文化教授与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故事。
  “走近科学家”系列报道由湖南日报社主办、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协办。从今年3月20日推出以来,先后挑选了谢永宏、印遇龙、金展鹏、郑健龙等14位“科技湘军”代表人物进行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对项文化教授的报道是“走近科学家”系列的收官之作。
  1978年,我校承担了“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物生产力的研究”课题。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著名生态学家潘维俦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白手起家,靠肩扛手提,在著名的杉木中心产区———怀化会同的崇山峻岭之间建起了国内第一个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令人扼腕的是,1986年,潘维俦教授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突发脑溢血,离开人世,年仅57岁。
  随后,潘维俦的学生田大伦勇敢地接过了重任。长沙到会同,奔波路上十几次大大小小的车祸,都没能吓退这位女教授。经费困难时期,她甚至自掏腰包,购买设备和支付站里工人的工资。在她的带领下,会同生态站得以长期坚持一年365天、每天6趟不间断地收集,保存了海量“国宝级”监测数据,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该站的第三代领军人项文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读研究生时起,跟随田大伦教授前往会同生态站开展科研攻关。近30年的奔波过程中,他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生态专家的优良品质。仅近5年,他和团队共获得原始观测数据150多万个,试样分析数据50多万个,并已分门别类地建立好数据库;已培养博士26名、硕士86名,在读博士16名、硕士67名。其中有2人成为国家野外观测站站长,还有一批中青年生态学家。
  三代人整整39年的坚守,会同生态站共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部省级科研奖励14项。(本报记者邹 敏)